译事难,甚至汉译英语名词亦非易事,连近代译苑先辈严复也喟叹"一名之立,旬月踟蹰"。
不久前,有位学生问笔者:"莱塞"究竟指何物?实际上这问题颇为简单,"莱塞"就是laser的音译。laser是"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"(光受激幅射放大)的缩略语。laser如今已用"激光"这一汉译。在上世纪70年代,"莱塞"之说还相当流行。然而仅仅30余年左右,"莱塞"之"立"就被岁月冲击得败下阵来,销声匿迹了。
像"激光"诸如此类的外来词语在汉语中俯拾即是。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需吸收外来语以丰富本族语。可以这样说,世界各民族的语言,一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,另一方面则是"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"。
用音译法来汉译某些外来词语,这是常用的翻译法之一。英语词语按音译法译成汉语后是否具有生命力,这有待时间的考验。有些音译名读起来佶屈聱牙,或者不符合通俗易懂的原则,结果必然被逐渐淘汰,取而代之的则是晓畅明白且易于上口的意译名。例如:"电话"(telephone)替代了"德律风","最后通牒"(ultimatum)替代了"哀的美敦书","灵感"(inspiration)替代了"烟士披里纯"。这些读音别扭的旧音译名,当然不可能代代相传了。
当然,有些音译因载入经典书籍而长期保存下来。例如,1000多年前唐代著名高僧玄奘,曾往印度钻研佛教典籍,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。其中有部佛经篇幅相当短,只有200多字,篇名是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现代人阅读起来颇感困难,主要困难不在于读者缺乏有关佛教哲学的知识,而在于经文中大量采用了音译法。星移斗转,1000余年悄然而逝,当时可能人人皆知的音译名现在却成了"天书符号"。"般若"是梵文"智慧"的音译,"波罗蜜多"是梵文"到彼岸"的音译,"心"是指"核心"或"要点"。这部佛经的篇名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梵文,200多字的经文本文也同样如此。其中有些音译名古今有异,如经文中提到的"观自在"就是现在所说的"观世音"。这部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现在恐怕连皈依佛门的小弟子也是各行其"懂"了。
目前报刊上出现的"脱口秀"("Talk Show"的音译,指电视台或电台的"漫谈节目"),还有"马赛克"(mosac"装饰小瓷砖"的音译),以及我国台湾有人把"现代化"(modernization)音译为"妈的奶最香"(也许是戏译),把"意识形态"(ideology)音译为"意底牢结"等等,经历悠悠岁月后,这些音译也可能变成"天书符号"。
音译法是否就不可取呢?当然不是。音译法通常用于翻译人名、地名。某些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也常用音译法,例如:ohm欧姆(电阻单位),volt伏特(电压单位),ampere安培(电流强度单位)。此外,音译法也用于某些普通名词,且译得相当妥贴,既流畅,又表意,因而这些外来词语很自然地被汉语吸收了。例如,逻辑(logic),幽默(humour),声呐(sonar),拷贝(copy)等等,均被汇集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
值得一提的是,"逻辑"这个音译名,严复曾意译为"名学",但一直不流行。后来改译为"论理学",就流行了。在一段时间内,音译"逻辑"与意译"论理学"共存并用。但现在,流行的似乎却是音译,即音译战胜了意译。这例子充分说明,声意兼备的音译名的确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
|